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进行的一项独特研究首次追踪了过去5亿年间陨石流向地球的通量。与当前的理论相反,研究人员已经确定,小行星带的重大碰撞一般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与地球的碰撞次数。
研究人员自19世纪以来一直在研究地质系列,以重建数百万年来植物群、动物群和气候的变化。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古代陨石流几乎一无所知——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撞击非常罕见,而且被撞击的天体遇到地球上的氧气后很快就会分解。一项新的研究发表在PNAS展示了隆德的研究人员如何重建了过去5亿年间陨石对地球的撞击。
“研究团体以前认为,陨石流到地球与小行星带的戏剧性事件有关。然而,新的研究表明,通量一直非常稳定,”隆德大学地质学教授比尔格·施米茨说。
为了进行这项研究,隆德大学天体地球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强酸中溶解了来自古代海床的近10吨沉积岩,因为沉积物中含有陨石的残留yabo124物,这些陨石可以追溯到它们落到地球上的时候。
陨石含有矿物质的一小部分,铬氧化物,这是非常抗降解。微氧化铬颗粒在实验室中被筛选出来,作为具有丰富信息的时间胶囊。
“这些溶解的沉积物代表了过去5亿年间的15个周期。我们总共从近10000颗不同的陨石中提取了氧化铬。化学分析使我们能够确定这些颗粒代表的是哪种类型的陨石,”Birger Schmitz说。
每年有几千块陨石落在地球表面,大约有63000块太空岩石被科学记录下来。这些太空岩石起源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在那里,由于巨大的碰撞,被撞击的天体围绕太阳旋转。
“我们非常惊讶地发现,在过去5亿年间发生的70次最大的小行星碰撞中,只有一次导致了更多的陨石流入地球。由于某种原因,大多数岩石都留在小行星带。
这项研究不仅颠覆了普遍接受的陨石通量理论;它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了解哪些天体最容易与地球发生碰撞,以及它们起源于太阳系的哪个地方。从地质时间的角度来看,千米大小的天体经常与地球相撞。6600万年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件,当时一个大小超过10公里的天体撞击了Yucatán半岛。那次撞击是地球变暗、恐龙饿死的部分原因。
“未来,即使是一颗小行星对靠近居民区的海域的撞击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项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解,我们可以用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例如,通过试图影响快速接近天体的轨道,”Birger Schmitz总结道。
参考文献:弗雷德里克·特费尔特和比尔格·施米茨于2021年6月7日所著的《过去5亿年间的小行星破裂和陨石撞击地球》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DOI: 10.1073 / pnas.2020977118
嗨,我出生在沙特阿拉伯,我是塑料人,我毕业于upm